
印度空军宣布接收首架 LCA Mk1A——这是 LCA 战机项目又一个重要里程碑。简单来说,这意味着 LCA 家族终于具备了更接近实战的能力,可以被视作一款真正的战斗机股票配资工具,而不是仅停留在试验或局部用途的机型。
对印度空军而言,LCA 系列非常重要:它们被期待替代早已退役的米格?21。尽管印度方面长期对 LCA 给予高度评价,但事实是,直到最近这类飞机才逐步具备成规模的战斗能力。LCA 虽然从2016年开始进入部队,但在2019年以及随后发生的 2025 年印巴冲突中,LCA 并未发挥决定性作用,实战检验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印度现役大约有 40 架 LCA Mk1。这 40 架中,前 20 架只具备初始作战能力(IOC),不能发射中程空空导弹,因此缺乏超视距(BVR)作战能力;后 20 架在升级后才具备发射中程空空导弹的能力,达到完全作战能力(FOC)。这些早期机型配备的是以色列 EL/M?2032 机械扫描雷达。值得一提的是,第 1 架 LCA Mk1 直到 2020 年才交付部队——这意味着从 1983 年项目启动到形成基本作战能力,整整走过了 37 年。
展开剩余71%为了追赶地区对手,印度将 LCA Mk1A 设定为能抗衡巴基斯坦使用的 JF?17 Block3(即“枭龙3”)的改进型号。原因很简单:JF?17 Block3 配备了中国的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霹雳?15E 等中远程导弹,在探测与远程打击上占优势,能够对除阵风(Rafale)等机型外的大多数印度现役战机形成威胁。因而印度急需让 LCA 拥有更强的远程对抗能力。
Mk1A 在雷达与武器上都做了规划:原计划由印度自产的 UTTAM 有源相控阵雷达来装备 Mk1A,但 UTTAM 的研制进度跟不上飞机的总装节奏。为此,印度决定在前 83 架 Mk1A 上采用以色列的 EL/M?2052 有源相控阵雷达以确保战力尽快成型。然而,机载导弹却成为短板:现阶段印度还没有能与霹雳?15E 相当的本土中远程空空导弹,LCA Mk1A 当前配备的阿斯特拉 Mk1 性能相当于上一代的霹雳?12,无法在 BVR 对抗中保证胜算。欧洲方面也未放行让以色列雷达与欧洲制造的流星(Meteor)中远程空空导弹配套,使得印度在导弹选型上受限。面对这种局面,印度不得不考虑仿制或自主研制类似霹雳?15E 的导弹,但技术与时间上的困难不小。
实战层面,2025 年 5 月 7 日的空战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霹雳?15E 对印度空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并有残骸落入印度境内,这一事实让印度更加迫切地需要提升自有机队的远程打击与自保能力。鉴于印度在空空导弹方面的研制基础薄弱,估计在 2030 年之前难以推出与霹雳?15E 同级别的新导弹;如果欧洲仍然不松口,LCA Mk1A 在 2030 年前要在 BVR 空战中与 JF?17 Block3 抗衡,将面临明显困难。
说到近距格斗,情况则更接近平分秋色。LCA Mk1A 已集成第四代短距格斗导弹——被称为“怪蛇5”的型号,这让它在近距格斗中对抗 JF?17 Block3 时具备一定竞争力。JF?17 Block3 自带的霹雳?10E 红外导弹也具备优秀的近距制导能力,因此两者在近距对抗中有胜有负,难分高下。
从飞行性能与气动布局来看,两机也有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推重比和机翼设计为例:JF?17 Block3 的空重与发动机推力使其在常规空战包线下拥有稍强的推重比优势;而 LCA 的小展弦比设计在超音速、高空时对激波阻力更友好,意味着 LCA 在高速高空一击即走的战术中可能更占优势。如果对手把战斗拖入中低空、低速的机动缠斗,JF?17 可能更有机会反制 LCA。
总的来看,LCA Mk1A 的未来关键在于机载中远程导弹能否实现突破:如果印度的 ASTRA Mk2 或等效武器无法在 2030 年前形成战力,且欧洲与以色列的武器配套受限,那么印度空军在超视距对抗 JF?17 Block3 时仍将处于不利地位。换言之,LCA Mk1A 目前更像是一把已经锋利但仍需配套弹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刀,印度要做的是既完善雷达与导弹配套,又在战术上发挥飞机的高速高空优势,争取在未来的空战中取得更稳固的地位。
发布于:天津市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