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恩施日报配资行情
□ 向 锋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的关键学科。然而,传统课堂常以知识灌输为主,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疏离感。游戏化教学以“玩中学”为核心理念,将规则、挑战、合作等游戏元素嵌入课堂流程,使抽象符号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互动情境,为激发学习兴趣提供了新的可能。
游戏化教学唤醒内在动机。游戏化并非简单地把练习包装成比赛,而是通过目标清晰、反馈即时、难度分层的任务链,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与成功中体验“我能行”。当课堂变成一场“闯关”,学生不再被动等待答案,而是主动调动思维,寻找策略。每一次通关都是自我效能感的累积,原本枯燥的口算、图形、应用题被赋予“关卡”意义,求知欲望随心跳同步攀升。教师从讲述者转为“关卡设计师”,在关键节点提供暗示与工具,把失败变成重新挑战的契机,使学习热情在安全的游戏秩序里持续燃烧。
游戏化教学滋养持续兴趣。兴趣若只停留在感官刺激,终会因重复而衰减。高质量的游戏化课堂把“好玩”升华为“想玩”,通过叙事、角色、创造三层设计让知识长出情感根系。教师用连续情节把零散概念编织成故事,学生化身为“数学小侦探”在剧情里解锁密码;开放工具允许他们设计自己的关卡,把刚掌握的规律变成新挑战,与同伴互换互评。实践中笔者发现,当数学成为表达创意与关怀他人的语言,课堂便拥有了自我生长的生命力:下课铃响,讨论仍在继续,作业变成自愿完成的“攻略”,学习兴趣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家长惊喜地发现,孩子不再把数学当任务,而是把生活场景变成素材,超市比价、旅行规划都成了主动探究的延伸,自我驱动的学习旅程悄然启程。
游戏化教学不是用热闹掩盖深度,而是以游戏精神重塑学习关系: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知识从外部要求转为内部需求。数学不再是一页页待填的空白,而是一座座等待攀登的山峰。坚持这样的课堂,我们给予的不仅是兴趣,更是持续一生的学习热情与勇气。
(作者单位:利川市都亭体育路小学)配资行情
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