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空战,很多人可能会把它想象成一场超视距的对决——甚至在敌方战机还在远离几百公里的地方时,就能通过雷达锁定并发射导弹,先发制人配资行情,将对方战机击落。似乎战斗的胜负,在敌机尚未进入视野之前,就已经注定。
但现实却远没有这么简单。即使是现代最先进的战机,也无法摆脱这种“超视距”空战的限制。比如,伊拉克空军花费大量资金购买的法国“阵风”战机,尽管配备了射程150公里的“流星”导弹,却只能搭配更短程的“米卡”导弹进行作战,射程不到50公里,超视距空战的优势几乎可以说是丧失了。
更令人感到沮丧的是,连自认为是“四代半”的俄罗斯苏-35战机也未能逃脱这种困境。在模拟演习中,它被中国国产的歼-10C“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歼-10C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导弹的组合,轻松击败了苏-35。
苏-35的“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实际探测距离甚至不足其标称值的一半,碰到隐身目标时更是难以追踪。而且,其配备的R-77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也显得力不从心。在与歼-10C对抗时,歼-10C可以先发制人,占据制空优势,苏-35的制空能力因此大打折扣。
展开剩余65%更加令人失望的是,俄乌战争中,苏-35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在缺乏隐身能力和精确制导武器的情况下,它们成了低空防空导弹的“活靶子”,超视距的优势几乎完全丧失。如此看来,苏-35的超视距能力显得有些鸡肋,无法满足现代空战的需求。
与此同时,F-35战机在不断完善“围追堵截”战术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己在中国空军中的新角色——“拦截驱离者”。随着美军P-8A等新型侦察机频繁出现在南海和东海上空,美国“抵近侦察”活动愈加频繁,RC-135等老牌侦察机也常常穿梭在中国军事边界附近。
然而,像歼-20这样一款隐身战机,仍然需要尽量隐蔽使用,因为一旦其雷达信号被敌方识别,它的隐身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在战时也可能遭遇致命打击。
虽然苏-35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让人失望,但它的其他优势开始显现。凭借较长的航程和优异的续航能力,苏-35能够在远海上空盘旋几个小时,携带副油箱和空对空导弹,极大地增强了战术威慑力。在2019年,美国P-8A侦察机对某些岛礁进行巡逻时,苏-35成功“贴身拦截”,距离不到10米。它的矢量发动机和眼镜蛇机动让美军侦察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这些任务不依赖超视距击杀,而是通过贴身缠斗来施加压力。苏-35在低速操作中的灵活性,让它能够轻松对抗慢速侦察机,而与大型战机相比,它的机动性更加出色。甚至连老旧的歼轰-7A“飞豹”,也能通过大航程把日本的F-4EJ迫使返回。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苏-35的这些特性并非无用,它可以在战术上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超视距空战中无法与五代机抗衡,但在拦截侦察机方面,苏-35绝对专业。未来一旦爆发冲突,苏-35的长航程和大载弹量还能够与歼-20搭配,形成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配资行情,战机的性能虽然重要,但真正决定空战胜负的,还得看谁更能发挥战机的独特优势。
发布于:天津市优先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